梁平職教中心智慧農場教學基地,專業老師在手把手教學生使用農用無人機。記者 謝智強 攝\視覺重慶
隨著一陣螺旋槳的嗡鳴聲,載著80斤肥料的無人機迅速掠過眾人頭頂,輕盈地穿梭在稻田上空,均勻地灑下肥料。
7月5日,長壽區雙龍鎮連片的稻田邊,梁平職業教育中心(以下簡稱梁平職教中心)高三學生王洪林和文濤正熟練地操作著無人機,為稻田施肥。
“過去稻田施肥全部靠人工,效率低,還要長時間待在烈日下,很辛苦?!蓖鹾榱终f,“我們用無人機作業,效率大幅提高。昨天一天我就施肥400多畝,掙了800元呢!”
不僅是王洪林和文濤,今年暑假,梁平職教中心田中秧智慧農業產業學院農機應用與維修專業的10多名學生,在該校教師的帶領下,在雙龍鎮參加社會化托管服務。
“把專業建在園區里、企業中,既提升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又助推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一舉多得?!绷浩铰毥讨行男iL樂發明稱,近年來,學校不斷創新產教融合方式,通過組建集團、融入聯合體、共同體建設等形式,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主動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不僅助推地方經濟發展,校園面積也從最初的50畝擴大到如今的170畝,在校生人數翻了一番,達到6000多人,學生從被“瞧不起”,到“找到自信”。
“我們找到了一條中職學校發展的新路?!睒钒l明說。
引進來
建立校企協作聯盟,年產值突破5億元
6月19日上午,梁平職教中心樹德工業互聯網裝備制造產業學院(以下簡稱樹德學院)的實訓室里,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的學生們在兼職教師徐廣均的指導下,專心致志地組裝著全國工業互聯網預測性維護技能大賽教學設備。
徐廣均說:“對學生來講,完成這批裝置的生產任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能在實際操作中系統地學習儀器儀表使用、電路安裝與調試、故障排除等技能,專業技能得到快速提升?!?/p>
作為梁平職教中心兼職教師,徐廣均還有另一個身份——重慶樹德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工程部經理。樹德學院便是他所在的公司與梁平職教中心聯合創辦的。
該校電子專業教研組組長牟能發對此深有感觸。他說,過去,學校教學設備落后,專業課教師年齡結構老化,人才培養存在供需脫節現象,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迭代升級較快的電子專業中尤為突出。
2016年,梁平職教中心與重慶樹德科技有限公司開展合作,引進全國工業互聯網預測性維護技能大賽設備制造生產線,設立產業學院。該企業派出多名技術骨干常駐學校,手把手進行教學。
“這批教學設備已經被其他學校采購了?!蹦材馨l說,一方面,學校通過與企業合作,破解了資金、設備、師資等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企業通過與學校合作,解決了場地和技能人才不足等問題,雙方實現了“共贏”。今年1—5月,該生產線就創造產值近400萬元。
“學校和企業通過建立產教辦學聯盟來進行深度融合,不僅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專業素養,同時也幫助他們打開了就業門路?!毙鞆V均稱,“目前,該專業學生就業率基本達到100%?!?/p>
徐廣均介紹,樹德學院成立7年來,為工業互聯網、電氣設備安裝與維修等行業企業輸送了1000余名技術技能人才。
實現校企合作的,不僅僅是樹德學院。2015年,梁平職教中心與當地美容美發行業龍頭精匠美容美發有限公司聯合開辦了精匠美業產業學院,采取前店后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生不出校門就能參與實踐。
該校還與亨通汽修廠合作,共辦“校中廠”,將“車間變課堂”,讓學生在校內就能熟悉各種車型的維修,獲得實操機會。
截至目前,梁平職教中心已與10余家知名企業合作,創新共建覆蓋外包生產服務、產業學院、校中廠、前店后校等在內的多種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每年孵化各類人才1500余名,年產值突破5億元。
走出去
把學校辦到產業基地,把專業建在產業鏈上
6月20日,在石柱縣橋頭鎮萬企興萬村鄉村振興產業學院(以下簡稱萬企興萬村學院)的中餐服務實操實訓室內,身著統一服裝的學生們正對菜品上桌的各個環節進行反復練習。他們是梁平職教中心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學生。
“萬企興萬村學院給我們幫大忙了?!睒蝾^鎮負責人稱,近年來,該鎮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新增各類企業40余家,但橋頭本地常住人口多為60歲以上的老人,企業的用工很成問題。
“曾經有企業嘗試對外發布招聘廣告,可由于位置偏遠,盡管開出的工資比市場價高出1/3,但還是沒人愿意來?!痹撠撠熑苏f。
去年,梁平職教中心與橋頭鎮、重慶市工商聯餐飲商會、陶然居等聯合開辦了萬企興萬村學院,開設智慧農業、旅游服務、直播電商三個特色班和一個橋頭土家山寨菜品創新工作室,常年在校學生200人左右。
“我們采取‘閑時教學、忙時上班’的培養模式?!比f企興萬村學院負責人蔡波說,學生們在課堂上學了技能,就能立即到村里的民宿里“現炒現賣”。
“我想象中的鄉村旅游就是看看自然風光,吃點農家菜。但來到橋頭鎮,才發現原來鄉村旅游也能有很多花樣,長見識了?!睂W生李永康說,特別是站在景點現場寫解說詞,跟平時在網上查資料完全不一樣,“有真實感受,寫得更生動?!?/p>
近年來,為做好產教融合,梁平職教中心在辦學方式、專業設置、教師隊伍建設等多方面作出了嘗試。
梁平職教中心黨委書記黃圖倫稱,近年來,學校針對梁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圍繞功率半導體封測與應用、5G射頻技術、智能家居等區內重點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需求,調整了學校專業設置。例如,新增了微電子技術與器件制造、服務機器人裝配與維護等10個專業。所開專業與區內產業匹配度超過90%。目前,該校共設立了9個專業大類17個專業。
今年秋季,該校還將增設預制菜產業學院食品安全與檢測技術專業,首批招收50名學生,為梁平打造中國(西部)預制菜之都培養專業人才,貢獻職教力量。
不僅如此,為配合專業建設,該校在全國首創校企人員互派、互聘,所獲企業報酬不納入績效工資總額的科技特派員制度。目前,學校已有100余名教師被區科技局認定為“教師+師傅”的高素質科技特派員。
強引擎
用科技賦能,為鄉村振興培育“新農人”
6月17日,梁平職教中心智慧農場教學基地里,該校田中秧智慧農業產業學院農機應用與維修專業高一學生楊鑫正在操作無人機,給農作物噴灑農藥。
2020年,為解決農業現代化發展人才缺乏問題,培養能夠扎根農村、懂現代農業的多能型、專業性、實用性人才,梁平職教中心與全國勞模、重慶田中秧農業科技股份合作社蔣麗英團隊共建田中秧智慧農業產業學院農機應用與維修專業。
“最初聽到‘農機應用與維修專業’時,爸媽并不同意我來學,他們覺得自己當了一輩子農民,希望我讀了書以后能走出鄉村?!睏铞握f。
“跟楊鑫一樣,剛開始的時候,很多家長不愿意讓孩子讀這個專業。首屆招生時,臨近開學了才只有8個學生報名?!绷浩铰毥讨行母毙iL何豹回憶,“后來,我們在全校開宣講會,告訴學生和家長們,我們的目標是培養更多更好的‘新農人’,和大家心目中的傳統農民不一樣。就這樣,我們才勉強招到了43名學生?!?/p>
“我們要讓娃娃們知道,在農村也能有一番作為?!碧镏醒碇腔坜r業產業學院骨干教師李世飛把課堂搬到田間。站在田坎邊,他輕推搖桿,無人機飛起來了!點擊手機軟件,除草機器人列隊……看著“農機秀”,學生們眼睛都亮了。
蔣麗英介紹,農機應用與維修專業實行“師傅+學徒”“1/3理論+2/3實訓”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除了傳統專業核心課程外,還包括無人機操作、太空蔬菜種植等課程。
與此同時,學院還開展了農田托管社會化服務,對解決“空心村”和鄉村振興人才問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路徑。
近年來,該校先后在四川儀隴縣馬鞍鎮托管了2000畝高質量標準化農田,在川陜冀渝社會化托管服務達60余萬畝,實現水稻畝均增產60到75公斤,帶動上千戶農戶增收致富。
在第一屆學生的示范帶動下,該校農機應用與維修專業2021年招收了109名學生,2022年更是增長到168名。
正在西安托管基地實訓的高二學生蔣明禮是班上的技術能手,他興奮地告訴重慶日報記者,自己最多的時候一天直播了930多畝水稻,按照每畝4元的市場價,一天就掙了3000多元。蔣明禮說:“接下來,我準備先考大學,讀完大學以后再回到鄉村,成為一名‘新農人’,繼續從事與農業相關的工作?!?/p>
相關新聞>>>
專家:以專業承載和推動中職學校改革創新
重慶中職教育發展情況如何?如何促進中職學校高質量發展?近日,重慶日報記者采訪了我市有關專家學者。
近年來,重慶持續強化中職教育的基礎作用,統籌推進職普教育協調發展,在校生規模穩中有升、結構持續優化、質量快速提高。
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實際招生的中等職業學校共129所,國家示范校30所,市級優質學校50所,優質專業210個,中職在校生50.46萬余人。2022年,重慶市中職教育招生17.25萬人。
中職學校招生規模及辦學規模排名前五的專業大類分別是:信息技術類、交通運輸類、加工制造類、醫藥衛生類、教學類。從專業分布來看,重慶中職學校專業設置符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與全市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匹配度持續走高。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重慶職業教育辦學實力與辦學水平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但距離人民全面滿意仍然面臨諸多挑戰?!敝貞c市教育評估院職成教評估所所長黃承國認為,一是職業教育社會吸引力有待增強,“唯學歷”“唯名?!钡娜瞬庞^尚未得到根本扭轉;二是中職學校辦學條件尚未全面達標;三是產教融合落地落細的組合式激勵政策還需要加快出臺,校企深度合作項目的數量還不夠多,質量還不夠高。
“中職學校要以專業來承載和推動改革創新,以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項目來驅動?!秉S承國稱,梁平職教中心以“三農”為對象、實施“農業、科技、教育綜合改革”“現代農業示范、中小學勞動教育與職業體驗、學生綜合實踐實訓”等多重功能的探索實踐,體現了“三融”“三教”“三服務”的辦學思想,很有創新價值。
在黃承國看來,應著力推動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堅持高中階段教育職普協調發展,大力推進中職“雙優計劃”,真正落實職業學校畢業生與普通高校畢業生同等待遇的就業政策。
同時,實施辦學條件達標專項行動,落實新增教育經費向職業教育傾斜要求,推動建立與辦學規模、培養成本、辦學質量等相適應的財政投入制度。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我市應緊密對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重慶市“一區兩群”規劃,統籌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圍繞職業教育“1+2+4+N”布局調整,優先滿足優質職業學校新建、改擴建校舍用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