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id="atw1w"></span>

      <bdo id="atw1w"></bdo>
    1. <track id="atw1w"></track><tbody id="atw1w"><span id="atw1w"></span></tbody>

      <track id="atw1w"><span id="atw1w"><em id="atw1w"></em></span></track>
      首頁 > 正文
      黑科技助力 重慶涪陵“二渡”榨菜畝產屢創新高

        涪陵區江北街道二渡村渝東南農科院試驗地,新研發的青菜頭采收機正在進行測試(本報資料圖片)。記者 羅斌 攝\視覺重慶

        “三、二、一,起飛!”6月21日,涪陵區江北街道二渡村,一場無人機“飛手”培訓正在舉行。隨著專業教員按動手中的遙控器,一架植保無人機載著噴灑裝置騰空而起,不到十分鐘就完成了整塊田地的噴灑作業,附近村民放下農活,跑來“圍觀”。

        江北街道是涪陵榨菜的主產區。今年,以二渡村為核心的榨菜示范園再次刷新紀錄,其榨菜畝產量達6000斤,比全區平均畝產高出1600多斤,榨菜鮮頭總產量達300噸左右。涪陵“二渡”榨菜為何能屢創新高?農田里有哪些“黑科技”為榨菜豐產保駕護航?近日,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農機進田地,種地更省力

        “播種、追肥、噴灑農藥……動動手指就能輕松搞定,這在以前可要十幾個工人才能做完哩?!迸牧伺氖稚系哪嗤?,種植大戶楊世海從兜里掏出紙筆,認真記錄下無人機的操作要領。第一次在田坎上見識到無人機的厲害,他連連稱贊。

        三年前,楊世海從外地返鄉,流轉了50余畝土地,開始規?;N植青菜頭??伤麤]有想到,基地投產第一年,他就犯愁了:二渡村坡田地田埂多,路又窄,大型農機無法進入,平日翻土耕地、田間管護全靠人力。

        “村里老人多,根本請不到足夠的勞力幫忙,即使請到了,一天的工錢就要上千塊?!睏钍篮o奈地搖搖頭。這一年除去人力成本后,他基本沒掙到錢。

        2021年,二渡村整合上級資金,完成了大規模土地宜機化整治,改造后農機具下地更方便了。這年秋季,楊世海首次嘗試用播種機直播育苗,他推著直播機不到半小時就完成了1畝多地的作業。他說,直播機能對播種的株距、行距及深度等進行靈活調節,且播種均勻,無需間苗,既保證出苗率又節省種子用量,大大提升了青菜頭栽種工效。

        二渡村黨支部書記潘曉江說,今年,他們還會在涪陵區率先推廣無人機植保,在北斗導航技術的幫助下,無人機能按照設定的線路進行田間精確作業,誤差只在0-2厘米之間,產量和品質都會進一步提高。

        鍛造榨菜“芯片”,青菜頭增產增收

        落戶在江北街道二渡村的渝東南農科院,是榨菜綜合研究領域的“佼佼者”,從20世紀60年代起,科研人員便致力于榨菜的品種研發。

        “每完成一個品種選育,都像是經歷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斗?!痹撛赫ゲ搜芯恐行闹魅紊蜻M娟說,為了培育出一個優質品種,他們往往需要耗費數十年的時間,從數以萬計的育種材料中不斷篩選,在不同光照、溫度下反復試驗,再移栽到實驗大田進行示范種植,“只有經受了層層考驗的品種,才能脫穎而出,向老百姓推廣?!?/p>

        去年,面對極端高溫天氣,二渡村就嘗到了“近水樓臺”的甜頭?!案邷靥鞖庠斐上x害加重,要是種植老品種,產量肯定減半?!迸藭越f,在渝東南農科院的指導下,他們大力推廣了“涪優928”等新品種,“與老品種相比,新品種具有較強的耐病性,且瘤莖前期膨大速度快,對全村青菜頭保產起到了關鍵作用?!?/p>

        不過,新品種推廣并非總是一帆風順。渝東南農科院率先在國內培育出可提早上市的青菜頭雜交新品種“涪雜2號”,比普通青菜頭提早上市1個月,“推出之初,農民并不愿意種植?!迸藭越f。

        村里發動大戶示范,帶頭種植了100余畝新品種,搶在春節前夕提早上市的“涪雜2號”,賣出了6元1斤的好價錢。村民們看到實實在在的效益,第二年也紛紛效仿。這為目前更早上市的青菜頭新品種“渝早100”的推廣打下了基礎。

        種子是農產業的“芯片”。截至目前,二渡村已先后向村民們推廣了十余個青菜頭新品種,為青菜頭豐產優質提供了源頭保證。

        數據成為新農資,菜農不再“靠天吃飯”

        “提前一年就能預測青菜頭的價格,這莫不是在開玩笑哦?!迸藭越€記得,兩年前,涪陵區在智博會上發布全國首個中國榨菜指數平臺時,他還以為這只是個“噱頭”,“沒想到,平臺上線不到一年,我就遭‘打臉’了?!?/p>

        青菜頭種植分布在川渝哪些區域,榨菜加工的原料缺口有多大,近期市場更青睞什么樣的產品?在二渡村村委會辦公室,潘曉江登錄中國榨菜指數平臺后,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不斷閃爍的地形圖、柱狀圖、曲線圖等呈現出來,為榨菜生產提供決策依據。

        “在平臺的幫助下,我們干了許多過去沒干成的事?!迸藭越f,“以前,村里制定全年種植計劃時都很為難,種多了怕賣不出去,種少了又怕不夠賣,現在借助指數平臺,我們可實時獲取涪陵以及川渝兩地的榨菜種植規模及分布情況,依托這些數據信息,就能提前研判榨菜的全年產量,扭轉了過去行情監測的滯后性?!?/p>

        目前,二渡村全域范圍都已接入榨菜指數平臺,榨菜這樣的傳統農業走出“靠天吃飯”的困局。接下來,他們還將依托平臺的全產業鏈數據,向榨菜二、三產業發力,延伸青菜頭加工,榨菜主題研學等新業態,用科技力量賦能農工旅融合發展。

        記者手記>>>

        “青年+科技”,有年輕人的農業才有未來

        在接受記者采訪前,潘曉江正對照著一份“花名冊”,挨個打電話。名單上羅列的是二渡村在外務工的村民,他想動員更多80后、90后年輕人回鄉發展。

        “‘青年+科技’,有年輕人的農業才有未來?!弊鳛橐幻稗r二代”,潘曉江深有感觸,父輩的技術雖好,但對新鮮事物接受較慢,許多老方法已跟不上現代農業的步伐。他認為,涪陵榨菜要實現高質量發展,當務之急就是培養一支年輕人才隊伍,激發科技創新的活力。

        這幾年,涪陵區也成功引回了一批返鄉有為青年,參與榨菜產業發展。他們潛心鉆研農業技術,不斷提高榨菜產品質量、種植效益,把傳統榨菜產業種出了“科技范”。不過,要讓更多“新農人”愿意返鄉、扎根鄉村,還必須依靠政策引導,匯集起人才的集中力量。

        一方面要深入挖掘返鄉農民工這支“潛力股”,動員他們將外面的先進經驗、先進做法帶回到鄉里,爭當產業發展的帶頭人。這就需要當地政府全面摸清自己的人才“家底”,分門別類建立“人才資源庫”,對有意返鄉的優秀人才加強聯系,巧打“鄉情牌”“資源牌”,點燃他們夢想的希望。

        另一方面,科技興農也需要引進大量專業技術人才,可以鄉鎮為單位,構建梯次合理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破除產學研用深度融合體制機制障礙,營造農業科技人才成長的“軟環境”,讓農民真正成為有奔頭、令人羨慕的職業。

        左黎韻

      編輯: 陶玉蓮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特级大黄a片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