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扣“五高”要求;踐行“兩個教育三年行動計劃”;依據“一年打基礎、兩年上臺階、三年大變樣、未來5—10年建成一流的現代化、國際化教育強區”的戰略規劃;強力推進“十百千萬工程”;近兩年來,投資近30億,提檔升級教育基礎設施,優化辦學條件,新增學位近30000個……
水因相蕩而生漣漪,石以相擊而發靈光。三年來,在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的堅強領導下,在無數高新教育人日夜兼程中,重慶高新區緊緊圍繞“科創高新、智慧教育”戰略理念,科學部署,持續發力,智慧助力,教育品牌越擦越亮,群眾滿意度越來越高,一步步將“西部基礎教育特區”的目標由理想變為現實。
縱觀三年來的發展,重慶高新區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立足“科學之城、創新高地”的總體定位,緊扣“高點定位、高位謀劃、高端嫁接、高效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五高”要求,確立以“打造西部教育高地引領區、教育創新發展先行區、全國智慧教育示范區”為內涵的“西部基礎教育特區”目標,大力實施“科創高新·智慧教育”,按照“一年打基礎、兩年上臺階、三年大變樣、未來5—10年建成一流的現代化、國際化教育強區”要求,強力推進教育“十百千萬工程”(打造10所智慧名校、選樹10名智慧校長、培育100名智慧名師、構建1000堂智慧優課、培育10000名智慧之星),滾動實施兩個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學校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教育質量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加快推進教育創新試驗,構建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為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提供強大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
一群有教育情懷和態度的高新人,把對教育的責任與擔當融入每一個細節:從規劃到布局、從硬件到內涵、從增量到升級、從資源配套到“名校+”,細細體會不難發現,高新區在原有扎實的基礎上,高起點規劃教育,高標準配備教育資源,高質量發展教育,為實現全區新智慧教育優質新格局源源不斷地聚勢賦能。
近兩年來,重慶高新區著力解決多個區塊的教育布點難題,通過優化布點、加快新建、加大改擴建力度、引進合作共建等多種途徑,讓優質教育資源不斷擴容。
拿兩個教育“三年行動計劃”來說,重慶高新區在教育上的傾力投入清晰可見:投入25.1億元,推進巴蜀科學城中學等9所學校新建改擴建,新增學位近2萬個;投入2.6億元,新建公辦園10所、新增普惠園31所,新增學位8440個;投入1.5億元,新建計算機教室43間、創客教室25間、錄播教室16間,完成38所學校設施設備添置、實施76個信息化項目;投入8200余萬元推動富力南開小學等三所學校提檔升級、實施60余項排危綜合改造項目;與重師大共建3所學校、與四川外國語大學共建川外科學城中學、與重慶巴蜀中學共建巴蜀科學城中學、與中國教育電視臺中教樂恩和重慶二師共辦3所幼兒園,“高校+賦能聯動、名校+品牌帶動”辦學格局初步形成。
兩個“三年行動計劃”,分量“不同尋?!?,高瞻遠矚,提前規劃,突破教育戰略升級“瓶頸”,破解優質教育發展“難題”,高新區的城市建設發展到哪兒,配套的優質教育資源就提早輸送到哪兒。全區通過新建、改擴建、合作共建等方式,不斷增加新優質學校;深入實踐“名校+”模式,讓每一所新學校從高起點出發,縮短發展成長期;努力挖掘、充分整合、豐富內涵、一校一品,破解了優質資源均衡發展的“瓶頸”難題,填補了優質資源短板,為全區智慧優質教育新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發展動力。
為了讓每個孩子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重慶高新區充分把握“科學之城、創新高地”的區域先天優勢,深化“數智”教育改革,將教育數字化和師生智慧成長緊密結合,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培養具有創新頭腦和創新創造能力的全能型人才。
重慶高新區上下凝心聚力,心系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整合優化資源,健全治理體系,營造良好生態,增強創新能力,將對教育的情懷和態度融入深處、落在實處、注重細處,全面提升全區教育育人質量。
“重師附二小原名含谷小學,占地少,人數多,設施差,如今學校煥然一新,硬件、軟件全面提檔升級,孩子們在新環境學習成長,特別開心!”
“明遠未來小學從‘無’到‘有’只用了8個月,在這高速、高質建設的背后,是一顆顆讓孩子們在家門口上好學校的至誠之心!”
不止如此,校校有項目,校校有投入,校校大變化,為了改變“千校一面”狀況,高新區還采用“項目設計競賽”方式面向全球分批征集北京師范大學重慶科學城實驗學校、華中師范大學重慶學校、八中科學城中學、科學城含谷中學等9所學校的設計方案,全球500余家設計單位踴躍參與。有序推進,卓有成效,未來2-3年,“高新元素+學院派”的高品質未來學校元素清晰可期。
優化、嬗變、見證、發展,生態,高新“+速度”正被一鍵開啟。
“1+X”聯盟體辦學機制逐步完善,合作共贏、資源共享、特色共生、發展共進,“強帶弱、強帶新、強帶周邊”的聯盟合作辦學已成常態,有力促進了全區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全面集團化辦學的新格局。
強力打造“五大行動”立體矩陣,描募優質多元教育新畫卷。實施學前普惠行動,加快推進公辦幼兒園新建改擴建,實施小區配套園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推進優質學前資源擴容增效;探索“公+民”“1+N”共同體協同發展模式,持續加大全國全市名園引進力度,構建形成學前教育“五朵金花盛開”學前教育發展新格局。完善資源動態調整機制,實施小學+初中“高新行動”,深化“強校+弱校、名校+新?!奔瘓F化、“1+N”聯盟體辦學深度改革,積極營造小學中學“八匹馬賽跑”集團辦學新態勢。圍繞新課程新課標,實施高中登峰行動,深層推進“雙新”“雙中”“雙特”策略,打造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生態化、品牌化新局面。大力實施職教雙元融通行動,緊密對接科學城產業鏈、創新鏈的職業教育專業體系,加強優勢學科建設,探索推進現代學徒制、訂單制和“1+N”證書試點。
作為教育的核心競爭力,高新區深入實施人才強教戰略,實施2022年教育英才攬蓄工程,兼容并蓄,不拘一格,大力引進和培育優秀骨干教師、優秀應屆高校畢業生和公費師范畢業生等高層次教育人才,建造教育系統“人才蓄水池”,不斷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整體提高教師隊伍素質,推動每一位教師去努力成為優秀教師,為西部基礎教育特區發展助力。
“輕負高質”,是現階段基礎教育的新使命,亦是教育圈的理想目標。高新區全面落實、落細、落小“雙減”“五項管理”要求,堅持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完善“作業輔導+特色課程+快樂時光”三段式課后服務體系,五育并舉,三全育人,減負不減質量,減負不減責任,減負不減成長,促進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新穎的工具、生動的畫面、動聽的聲音、繽紛的內容……不久前,重慶高新區數字課程教材應用線上培訓活動在重慶大學城沙坪壩小學校等六校同步舉行,在專業講師的演示下,參與培訓的教師們深切感受到了數字教材、數字課程教材云平臺等新智慧教育元素在實際教學中的非凡意義。
何謂“新智慧教育”?在重慶高新區看來,“新智慧教育”不僅是人的“智慧化”,即教育場景中的校長、教師、家長、學生全員向智慧轉型,既能運用前沿的智慧技術手段,又能自我提升實現真正的聰明聰慧,形成合力將知識轉化為智慧,使文明積淀成人格;還是技術的“智能化”,以科技賦能教育,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打造網絡化、沉浸式、智能化新型教學模式,提升教育教學效果質量;更是生態的“協同化”,教育全環節、全鏈條涉及的人、技術、設備高度協同,實現教和學關系的革命性變化,讓教育教學無處不在,重建重構育人大生態。在全新的發展格局與態勢下,只有結合區情、緊抓機遇,確立 “新智慧教育”發展思路,才能在探索面向未來社會教育的區域特色發展之路中“換道超車”。
事實上,近年來,在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推進教育教學和教研模式創新,大力開展教育信息技術應用研究,提升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水平,加強網絡信息安全建設的同時,重慶高新區穩步扎實地推進智慧校園、“三個課堂”建設及教育城域網二期建設工程,打造高新區大數據平臺,開展智慧校園建設示范學校創建,啟動“百名科技人才進課堂”活動,組織高新區中小學生科技創新系列大賽……“新智慧教育”特色思路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教育即生長,生長即生態,生態即未來,讓每一個孩子見證科技創新孵化的奇跡,享受到智慧成長,體悟生命的精彩,繼而創造充滿希冀的未來,這不僅是高新區“十百千萬工程”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更是高新人日夜兼程奔赴的全新教育樣態。
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高新區舉全力選樹智慧校長。按照“培育一批、引進一批、儲備一批”思路,持續加大校級干部培養力度,加大全國全市優秀校長、骨干校長引進力度,啟動校級后備干部儲備成長計劃,構建“合格校長、骨干校長、智慧校長”梯度成長機制,培養一批深蹲學校、深研學科、深耕課堂的專家型、教育家型校長。依托唐江澎、曾軍良、竇桂梅等全國名校長領航工作室,培養致力于智慧教育的“領頭雁”。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教師的質量就是教育的質量。近年來,高新區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面向全國公開招聘校級干部、優秀教研員、骨干教師880人,吸引了來自國內外頂尖高校的青年才俊,傾力造就了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充滿活力和創新力的教師隊伍。
“師者,人之模范也?!备咝聟^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第一標準和第一要求,全方位培育新時代的智慧教師。堅持教師“內培外引、內外兼修”,組織區級智慧教師評選,制定校級智慧教師培養方案,指導教師做好個人成長規劃;依托“5+N”智慧教研活動,舉辦各級“智慧教育”大論壇、大講堂362場,培訓教師1.8萬人次,實現全覆蓋;全力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分類開展教學、德育、后勤管理干部專題培訓,持續開展教師暑假全員全學科專業提升培訓,營造“人人爭當智慧教師”氛圍;依托趙謙翔、任勇、華應龍、陳琴等全國名師領航工作室資源,打造北京海淀、深圳南山等干部教師培訓基地,推進“領航名師工作室—區級名師工作室—校級名師工作坊”三級名師建設,形成“合格教師、骨干教師、智慧教師”梯度培養機制;教師獲市級以上優質課競賽、基本功大賽一等獎204人次,體育、美術、音樂教師三支參賽隊伍均斬獲全市基本功大賽團體一等獎。
三年來,高新區成功創建全國體育特色學校15所、科創特色學校3所,重慶市中小學德育品牌2個、立德樹人特色項目研究基地校2所、未成年人勞動教育聯盟成員校5所;白市驛第一中學、大學城樹人小學成功入選教育部2021年全國“智慧課堂”典型創新案例。榮譽的獲得和高新區全領域建設智慧學校、智慧課程、智慧課堂密不可分: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近年來,高新區致力于探索“一校一品”“一校一特”學校品牌創新路徑,加強校本教材研究,探索構建基礎課程、拓展課程、特色課程多元融通、有機融合的課程體系,建立課程建設與實施成效對接反饋的課程督導機制;深化“三個課堂”應用與推廣,建立各學段全國名師名家精品課程資源庫,開展全員教師“雙師課堂”應用培訓,指導學校教研組、學科組、備課組集體“看名課、學名師、授優課、智診斷”,形成教師智慧教和學生智慧學有機統一。
胸有丘壑,芬芳自來。截至目前,重慶高新區學生斬獲世界機器人大賽全國一等獎6項,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全國決賽金牌2項、銀牌2項,全國中學生田徑錦標賽金牌4項、銀牌2項,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大賽全國一等獎2項、重慶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7項,申報發明專利13項。在第二屆重慶市青少年“人工智能—機器人”創新挑戰賽中,高新區參賽隊伍斬獲18個一等獎……這是一份份凝聚著拼搏與汗水的數字,也是一份份擲地有聲的“智慧答卷”。
五育融合,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培育智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社會擔當和國際視野的智慧學生,這是高新區的教育使命,也是育人哲學。以德濡養品格,以智提升素養,以體錘煉魂魄,以美陶冶情操,以勞助力成長,五育并舉,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健康生活、創新實踐,有責任擔當、科學精神和人文底蘊,讓他們具備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2020年1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專題部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強調要“支持兩地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重慶)科學城,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隨即,重慶市委、市政府“舉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的戰略部署;作為西部(重慶)科學城的主平臺和核心區,重慶高新區迅速完成體制機制調整,實行經濟社會一體化管理……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應時而生的新智慧教育,重慶高新區正以非凡速度強勢崛起,呈現出一派生機蓬勃、欣欣向榮的大城景象。
那么,在“高速”“全新”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新問題”,避而不談?迎面直擊?
顯然,答案是后者。
因為每一個高新教育人,把對教育的滿腔熱血、無限摯愛、堅定信念、不竭步伐和智慧謀略正源源不斷地與這片新區融合。